语秋去到监狱之后自然是经历了入监集训期间那样的树立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风气之严管阶段和与人摩擦,甚至被人欺负等等适应环境的阶段和“上工”阶段。
原以为“上工”而或“踩缝纫机”会让语秋就此在整个刑期中沉沦、煎熬,并从就此转入人生低谷而或就此陷入人生万劫不复之深渊中,去感叹“变化是世界的本质,无常是生命的常态”。
不曾想,语秋从另外一个层面去感悟了“变化是世界的本质,无常是生命的常态”,不是说就此沉沦,而是通过积极改造,实现了从“上工踩缝纫机”到包夹“包夹犯”到成监狱医院医生护士助手之医护犯之最绚丽之转身……
泰国监狱,为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服刑人员改造,有依据泰国监狱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并基于管理需要(如安全风险、改造阶段)和行为表现(如认罪悔罪、遵守纪律、劳动学习态度)对服刑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划分。
比如,按管理等级(分级处遇)。
这,是最核心的分类方式了。它与服刑人员的现实表现、服刑时间、犯罪性质、悔罪程度等等挂钩,并直接决定其在监狱内的自由度、通信会见、生活待遇、文体活动、离监探亲等方面的处遇级别。
其中:
严管级(A级/高度管理)
适用对象:新入监服刑人员(通常在入监集训期间);有严重违规违纪、抗拒改造行为;有脱逃、自杀、行凶等现实危险;涉黑、涉恶、涉恐等重点管控对象。
这一类人,活动范围严格受限(如限定在监舍或指定区域),监控也最严密。同时,通信会见也受到严格限制,劳动、学习安排也有特殊规定,享受的处遇也最低。
考察级(B级/中度管理)
适用对象:从严管级晋升而来,表现趋于稳定但仍需进一步考察;或从普管级因表现下滑而降级。
这一类,管理措施相对严管级有所放宽,但仍较严格;活动范围有了一定的扩大,通信会见权利有所恢复但仍受控,处遇有所提升但低于普管级。
普管级(普通管理/C级)
适用对象:监狱内大多数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基本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能完成劳动和学习任务,现实危险性较低。
这一类,执行常规管理制度;享有监狱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处遇(如正常的通信会见、购物、文体活动等,这一类是监狱管理的主体。
宽管级(D级/从宽管理)
适用对象:服刑时间较长(通常达到一定刑期比例),一贯表现良好,积极改造,认罪悔罪深刻,获得一定表扬或记功奖励,无现实危险,甚至可能符合假释条件。
这一类,享受最宽松的管理措施(如活动范围较大、自由度相对较高),通信会见限制最少,同时享有较高处遇(如购物额度更高、文体活动更丰富,并还可能获得离监探亲的奖励机会。
当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等级当然也表现为动态。监狱会根据服刑人员日常考核积分(基于行为规范、劳动、学习、纪律等多方面)定期进行评审,表现好的可以升级享受更好处遇,表现差的会被降级受到更严格管理。
而这,是激励改造的核心机制。
又比如,按犯罪性质和危害程度。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特殊类型罪犯,通常会被列为重点管控对象,管理级别初始设定较高(如严管),监控更为严密,即使表现较好,晋升宽管级的门槛也更高。
而职务犯罪、经济犯罪等非暴力罪犯,一般初始管理级别相对较低(如考察或普管),但同样需要严格遵守监规纪律。
暴力犯罪、涉毒犯罪等罪犯,则会根据具体案情、人身危险性和入监后表现确定管理级别。
按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针对性管理)?
积极改造分子,表现突出,常作为改造榜样,可能担任一定的协助管理角色,如值星员、监督岗等,这一类当然更容易获得奖励和晋升宽管级。
而消极改造、抗拒改造分子,包括不服从管理、消极怠工、违反监规纪律、有自伤自残或攻击倾向的等等,则会被降级(如降至严管),接受强化教育、心理干预甚至单独关押等严格管控措施。
而老病残犯,比如:老年犯、患病犯,则会根据身体状况,在劳动强度、生活照顾、医疗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管理上侧重安全监护和人文关怀,其管理等级评估会综合考虑身体状况。
针对残疾犯,同样会根据残疾情况调整劳动内容和管理方式,保障其基本权利。
对于有特殊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服刑人员,则会接受专业心理评估和干预,并可能被安排在特定监区或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确保其自身和他人的安全。监狱通常配备心理咨询师。
再也比如,按入监时间和改造阶段。
对新入监服刑人员,无一例外都会统一在入监监区接受集训,这期间为严管级,主要是学习监规纪律、行为规范,并对每一个个体进行心理评估和危险性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分流到相应监区和确定初步管理等级。
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通常会在出监监区接受出监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侧重于社会适应、就业指导等。至于在管理上,通常会在普管或宽管级,为回归社会做准备。
当然,女子监狱在具体管理中,也会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如经期、孕期、哺乳期、情感需求等),在生活卫生、劳动安排、心理疏导、亲情帮教等方面有相应的特殊规定和关怀措施。
即便如此,人们对监狱生活依然充满了好奇。而这,当然会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如此充满好奇呢?
想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恰能够对之作出最有诗意之回答吧,因为监狱那黑夜之黑的特性给了人们太多想要探究跟黑夜有关的诱惑力。
那么,又都会好奇些什么呢?
想必,其自然有从源于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去出发而探寻了。
监狱?
监狱是个与世隔绝的“异世界”。
因为,普通人无法轻易接触或进入的这种高度的隔离和神秘性,会天然地引发好奇心和窥探欲。因为,未知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
一直以来,犯罪和监禁都属于社会禁忌之话题。恰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会对禁忌事物有着隐秘而强烈的兴趣,并进一步想去知道那些被禁止谈论和接触的空间里都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犯罪者(尤其是重犯),往往代表着人性中“恶”的极端。
于是,人们既对其行为感到恐惧和憎恶,又可能被这种极端状态所吸引,然后想着去了解“恶”是如何运作和生存这样的话题,便成为了必然。
对于骇人听闻的罪行,人们本能地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会”。
而了解罪犯在监狱中的状态(是悔恨、麻木、还是依然凶残)当然有助于理解其行为的根源了。
监狱是一个极端环境,历史上曾充满了剥夺、规则、暴力和等级制度。
所以,人们好奇在这样极端压力下,人性(无论是罪犯还是狱警)如何展现,甚至是扭曲而或坚守?包括人性最基本的求生本能、适应力、善与恶的边界当在哪里,自然是人们思考的话题。
同时,人们潜意识里还又会思考,思考这些被社会隔离的人,在基本需求、情感、恐惧等方面,与“正常人”又有何异同?
人们还关心罪犯是否真的在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好奇监狱生活是否“够苦”,是否符合自己心中对“报应”而或“正义”之想象。
改造是否有效?因为监狱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改造,所以人们会去思考它。
于是,人们想知道监狱系统是否真的能让罪犯改过自新?诸如对“他们在里面学习、反思了吗?还是变得更坏了等等去进行思考。
而监狱的生活条件、管理方式、囚犯待遇等等,则往往会被公众视为整个司法体系是否公正、人道、有效的缩影。
关注监狱,其实也是在关注社会如何对待其“错误者”。
而了解监狱的艰苦、不自由和危险,自然会让身处于自由社会的人们产生一种对比之下的庆幸感和安全感,强化对自己生活状态之认同。
与此同时,基于监狱有其独特的亚文化、生存法则、权力结构(如帮派),所以人们大都会对犯人是如何在如此严苛、危险的环境中“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生存策略感到好奇。
而大量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新闻报道聚焦于监狱生活,且还往往带有戏剧化、夸张甚至刻板印象之描绘(如暴力、同性侵犯、严苛管理、特殊帮派仪式等)的存在,自然又极大地塑造和放大了公众对监狱的想象和好奇。
然一顿顿好奇之下,人们最关注的又都是些什么呢?
或许会是“吃什么?住得怎么样?穿什么?卫生条件如何?有没有热水”吧……
因为这些最基本、最直观的关注点,能直接让人能联想到了“惩罚”的严厉程度。
另外,她们需要工作吗?做什么工作?有报酬吗?有什么娱乐活动?比如有没有看书、看电视、放风、运动等等,自然也会成为焦点、好奇点。
生病了怎么办?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吗?特别是心理健康这一极为重要的问题,能不能引起关注和能引起什么样的关注,肯定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
*能打电话吗?能写信吗?多久能探视一次?探视规则又当是怎样的?监狱中的她们会不会被遗忘,又当怎样才能不使她们被遗忘……
监狱里是否存在森严的等级?帮派如何在运作?谁掌握着权力?暴力事件(犯人之间、犯人与狱警之间)是否普遍,程度又如何?如此一来,犯人当如何自保?狱警又当如何维持秩序?是否存在系统性的虐待……
性暴力?
性暴力,当然会是个尤其令人不安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了。而女子监狱中的同性甚至异性侵犯当然会尤其被媒体渲染和公众担忧。
至于罪犯自身,她们对自己的罪行有感到后悔吗?在反思吗?她们当如何度过漫长的刑期?面对漫长的岁月,她们将选择麻木、绝望?还是选择学习……
接下来?
接下来,她们在监狱里的行为表现,会如何去影响假释而让她们得以重返社会?其间,她们为重返社会都做了些什么准备?是否真的有改过自新?是否真的受到了更好或更差的特殊对待?特别是重刑犯、死刑犯,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会如何?死刑执行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的时光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而监狱都会提供哪些教育、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甚至是宗教项目?然后这些项目是否会有效果?然后,狱警到底是严厉的看守者还是改造的协助者?他们是否存在腐败、滥用职权?然后,监狱内部的具体规则是什么?违反规则又会受到什么样惩罚(如关禁闭)?其惩罚又是否人道?冤假错案到某个具体案件的该犯在监狱中的处境又会引发什么样的极大的同情和更强烈的关注……
这,种种关注的背后,毫无疑问都混合着恐惧,混合着道德评判,混合着对公正的诉求、以及一丝丝不易察觉且无法否认的窥探欲。
正是: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是的,正是这种揳机让在监狱里的语秋,既给了她自己窥探监狱的机会和好奇,也给了别人,特别是给了关心她的亲人和朋友,尤其是她的爱人窥探监狱的机会和好奇。
她们(他们)因为担心她而充满了对她所在境域的窥探欲。
于是,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监狱里的她和她的狱友们、监狱里的狱警及监狱里的所有之现状和现象、动向,都对担心语秋的人充满着足够大的诱惑力。
好奇?
她们(他们)的好奇?
于是,向北想穷究监狱里的一切。
而穷究一切的最终目的,又莫过于是在从内从外表达着一种对语秋在其间的担心和爱了。
于是乎,向北对监狱里的一切之想象和对一切现象之理解的合理与否、正确与否、必要与否,便不应该受到苛责了……